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- 人才培养 - 专业建设
分类

专业建设

专业建设

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专业群建设实施性指导意见

发布时间:2022-04-02

为加快学校专业建设步伐,促进系部间专业设置的合理性,提高专业设置的实用性,以专业对接产业为主线,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,形成专业集群化发展模式,推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,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,特制定学院专业群建设指导意见。

一、指导思想

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宗旨,以专业对接产业、调整专业结构为主线,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,整合各类优质资源,不断优化专业结构,提升专业群集聚发展水平,打造能够深度融入产业链的高水平专业群,人才培养目标向“一专多能”转变,学生必须拥有多岗位适应能力,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。

二、实施过程

(一)成立领导小组

学校成立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,负责学校专业群建设的相关工作,教务处作为牵头部门,统筹协调开展全校专业群建设。

长:曹小其

副组长:胡青玲

员:教务处、各系部(院)、督导室、财务处负责人,专业群负责人和骨干教师,教务处有关人员。

(二)实施过程时间节点

“十四五”期间共立项建设3-5个专业群,每个专业群建设周期为2年。2021年首批立项2-3个专业群,2023年第二批立项1-2个专业群。具体时间节点如下:

1.制定并发布实施方案:2021年10月。

2.各系部专业群首批立项申报:2021年10月25日前。

3.学校首批专业群审核批准:2021年10月29日。

4.首批专业群建设期:2021年11月至2023年10月。

5.首批专业群分阶段验收:2022年10月中期验收,2023年10月最终验收。

6.第二批专业群立项申报:2023年11月。

7.第二批专业群建设期:2023年11月至2025年10月。

8.第二批专业群分阶段验收:2024年10月中期验收,2025年10月最终验收。

三、专业群特征及构建原则

(一)专业群特征

专业群是一组结构有序、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集合,由若干专业基础相近、服务面向基本一致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组成,是与区域产业链或相关技术(服务)领域对接的人才培养综合体系,是能够实现专业资源共享的相关专业的集群。

专业群的建设是把原有专业的组织架构、制度体系、专业标准、课程体系、资源机制等要素进行重构。

(二)专业群构建原则

1.专业群的构成

根据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,以品牌特色或重点专业为核心,按照专业基础相通、技术领域相近、职业岗位相关、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。每个专业群由3个及以上专业组成,核心专业原则上应与地方支柱产业、新兴产业密切相关,专业整体教学水平高,师资队伍实力强,在专业群中能够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。专业群内专业可有不同专业方向,但必须指向统一目标;统一的行业标准、企业标准或者教育标准;群共享专业资源。

专业是专业群的基础,各系部、二级学院应根据产业或行业的发展趋势来决定是否设置专业群。

2.资源整合

各系部、二级学院要深入分析现设专业的办学定位和资源条件,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,整合现有专业建设资源,推动相关专业资源共建、共享,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效益。在学院统筹协调下,鼓励和支持跨系部组建协同发展的专业群。

3.专业群的建设模式

1)依托共同基础构建专业群

该类专业群通常具有共同的学科或者共同的技术基础。专业群通常具有公共的专业群基础课,在课程建设、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能充分进行资源共享,群内专业都具有一些共同的技术基础课。

2)围绕核心专业构建专业群

该类专业群是以教学改革成效明显、教学保障具有明显优势的核心专业为龙头来构建专业群。

3)面向职业群构建专业群

该类专业群主要针对某个行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岗位(群)进行构建,能较好地满足行业内企业岗位(群)的实际需要,并按照岗位群变化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。

4)面向产业链构建专业群

该类专业群是通过分析产业链上的人才需求状况来构建链式专业群。专业群服务领域相对明确,专业链对接产业链,更好地提升专业服务发展的能力,更有利于形成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。

四、建设目标

2021年起到2025年,用五年的时间建设3-5个专业群,分步实施,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,带动全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,使之从“对接产业、服务产业”向“提升产业、引领产业”转变。

五、建设内容

(一)专业结构优化调整

1.专业结构调整。深入开展区域产业(行业)发展现状、趋势和人才需求调研,建立健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,开展专业建设水平认定评价,实施专业建设优胜劣汰,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。

2.专业群构建。以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,按照专业基础相通、技术领域相近、职业岗位相关、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。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,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。

(二)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

1.人才培养模式改革

按照校企合作、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,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积极探索定向培养、联合培养、订单培养和“学徒制”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。根据专业群内各专业特点,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,使其更加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产业链和技术(服务)领域的岗位需求。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相对独立,又互相联系,既能实现资源共建共享,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。

2.课程体系改革

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按照确保学生人文素质、职业能力、职业素养整体提升的要求,构建“群平台课程”共享、“专业模块课程”分立、“群拓展课程”互选,形成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进阶型课程体系。建立校企合作、共建共享的课程和课程资源开发机制,及时更新课程内容,调整课程结构,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。

(三)实践教学条件建设

按照专业群内共享的原则,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,建设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,满足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行业通用技能、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的要求。实训基地建设包括:建设“场中校”、“校中场”、"智慧+"实训基地等模式。

保证实训项目开出率达100%。 实习实训设备设施达到合作企业现场生产先进设备的水平。实训室(实训中心、实训基地)及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专业群内共建共享。校外实训基地的遴选与建设,要与实践教学体系配套,满足现场教学、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。

(四)教学团队建设

专业群的教师应具有跨专业、跨课程、跨学科背景,包括专职教师、兼职教师、新教师、老教师、以及实践型教师等协同发展。教师构成不再以教研组(室)为单位,而是以工作室为中心,跨出教师团队由同一专业构成的局限思维,用跨界融合的创新思维实现共同发展。

1.师德师风建设。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,进步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、职业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,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。

2.专业群领军人才队伍建设。以核心专业负责人为引领、群内其他专业负责人为骨干,建设一支高水平、专业优势互补的专业群带头人队伍。着力把核心专业负责人培养成熟悉产业(行业)发展趋势、能驾驭专业群建设、具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的专业群领军人才。

3.骨干教师队伍建设。建设一支在专业群建设中发挥中坚作用、满足教学需要、具有双师素质、相对稳定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,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带动专业群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升。

4.兼职教师队伍建设。聘用实践经验丰 富的行业专家、企业技术人员、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,建设一支以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为主体、相对稳定、动态更新的兼职教师队伍。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,提高兼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。

六、专业群共建共享机制

1.专业群体制机制建设

专业群建设由专业群建设负责人主持本专业群建设发展各项工作。专业群负责人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、骨干教师、兼职教师等人才作用,组建教学团队,在专业建设、课程改革、评价模式创新、共享教学资源建设、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。

2.教学资源共建共享

专业群建设与发展过程中,应综合考虑现有专业的实际情况,实现师资、实训条件、课程教学等各类资源的共建与共享,充分发挥资源的实效, 避免交叉和重复建设。

3.合作开展社会服务

专业群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,鼓励专业间协作承担技术研发与企业员工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,以专业集群方式,“抱团” 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,更好地服务自治区经济建设与发展。

4.发挥核心专业辐射带动作用

专业群建设要密切关注区域相关产业(行业)发展,实时跟踪职业岗位新的技术、技能要求,主动适应产业需求。专业群建设要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重点,发挥核心专业示范引领作用,带动群内各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。

七、申报、遴选与管理

(一)项目申报

1.申报专业群建设项目的专业必须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,纳入学校或学院建设规划,专业建设水平认定评价及建设成效良好。

2.申报专业群所有专业应有全日制在校学生,专业群包含的专业数为3个或3个以上。

3.申报专业群建设的专业应在教学团队建设、人才培养方案优化、课程与教学资源整合、教学方式方法改革、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或亮点。

4.专业群应面向企业中的岗位链,各专业之间具有共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,能够实现资源共享,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实践性教学。专业群中的专业群带头人须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,教师队伍中必须有60%以上比例数量的“双师型”教师或具有相关企业经历背景的教师。专业群涵盖专业在校生不少于300人。

5.申报材料。申报材料包括:①项目申报书(见附件1);②项目建设任务书(见附件2)。

(二)项目遴选

1.专家评审。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,初选立项名单。

2.批准立项。初选名单由学校审定后予以公示,公示无异议后发文批准立项。

(三)项目管理

1.本项目纳入学校项目管理办法统一管理。学校对本项目的建设给予专项经费支持,项目所属系部要切实加强经费的使用管理,确保专款专用,提高经费使用效益。

2.教务处每年组织专家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会审,并对项目的下年度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。


版权所有@ 教务处地址:浙江省义乌市城北路60号 邮编:321000 反馈意见:jdjx@live.cn 电话:0579-85411867 浙ICP备:后台填写